新华社华盛顿2月26日电? 随笔:《包宝宝》夺奥斯卡的惊艳
新华社记者徐剑梅
包子是很多美国人喜爱的中华美食。离首都华盛顿最近的罗纳德·里根国家机场里,就有一家名叫“哇,包子”(Wow Bao)的亚洲美食店。哈佛大学旁的中国包子店,几年前还因生意兴隆上过报纸。
不过,包子在英文里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多数美国媒体报道华裔女导演石之予作品《包宝宝》夺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都把包子译成泛指用面皮包馅的食品dumpling,而这个可以泛指世界各国此类面食的英文词,在中文里经常被直接译成饺子。食品翻译上的困难,令人联想到东西方文化互动中的很多相似情形。
《包宝宝》捧走奥斯卡小金人,令人惊艳但不惊奇,因为它本来就是好莱坞各路预测里的夺奖热门,获奖不意外。而且和多数奥斯卡获奖影片一样,掌声响起处并非全无争议,各花入各眼,也很正常。
电影讲述的是生活在西方的华人“空巢”家庭。儿子成人离家后,落寞的母亲把一只小包子当宝宝养,给它喂饭、洗澡、量身高,百般呵护,乐在其中。但小包子在西方多元文化中渐渐长大,抗拒母亲的“无微不至”。片尾是团圆场面,金发碧眼的洋儿媳随丈夫回来看望公婆,比儿子更会包包子。
惊艳是理所当然的。冲出70多部动画短片的重围进入提名名单,又击败另外4部提名短片捧走小金人,没有令人惊艳的实力,岂能笑到最后。更何况亲情题材未见得讨巧。今年5部提名动画短片里,4部主打父母、孩子或成长题材,以至于有媒体说,“亲人的拥抱”是今年动画短片“冲奥”的时髦通行证。题材越相似,越考验电影自身拨动观众心弦的能力。
影片最先带来的惊艳,是“爱的食物语言”在银幕上的美妙呈现。中华美食包子、传统华人父母对儿女的付出、在西方长大的华裔少年与父母的观念冲突,被巧妙擀成温软面团。如果说通往心的道路经过胃,那么享受一种文化特有的美食,恐怕也是抵达这种文化灵魂的必由之路。
饶有意味的是,这部动画短片自去年8月起与迪士尼《超人总动员2》捆绑放映后,出现某种“两极”反应——在多数观众叫好的同时,也有一些观众喊不懂。从社交媒体推特上的反馈看,电影院里,一些观众感动落泪的时刻,却有另一些观众被同样的情节逗得大笑;对影片中母亲对小包子的照料,有人感动于“中国式亲情”,也有人畏惧父母对子女的过度?;つ酥痢翱刂朴?。
不同文化和成长背景带来不同观影体验。但总体来说,影片成功地唤起西方观众的“共情”。这背后,是人类天性中对亲情的珍惜向往?!翱粘病笔笨?,有多少父母能没有失落之情?又有多少孩子会不希望既被父母如珠似宝地对待,又不因父母过度?;ず透冻龆械窖沽?。即便不全然理解或赞成,甚至解读可能南辕北辙,但仍能有“共情”,因“共情”而动容,而生发感同身受的同理心,这是成功影片的特质。
美媒有篇探讨美国观众对《包宝宝》“两极”观感的文章视角独特。作者认为,过去多少年来,全世界都在努力接触和理解西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达成某种共情。但现在,应该是西方文化致力于理解世界其他地方文化、寻求与世界其他文化建立共情的时候了。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