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
面对突发疫情,全国教育系统迅速行动,全国大中小学全面实行“??尾煌QА?,这次“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我国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义。
全国中小学、高等教育院校师生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如今的线上教育常态化,推行多年的教育信息化成果在疫情中得到充分检验。教育部在此期间密集出台了多份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文件,一方面指导各区域教育系统抗击疫情;另一方面对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推进教育信息化有哪些创新举措?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存在哪些不足?后疫情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将走向何方?就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
变革新起点
《瞭望东方周刊》:这次“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影响和意义在哪些方面?
雷朝滋:这次大规模在线教学在国内外均无先例,不仅有效抵御了疫情给教育系统带来的冲击,而且将给中国教育变革留下新的基因,在客观上提升了各界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在线教育与面授教育有本质区别,理念、方法、条件和管理都有显著不同,从面授教育到在线教育的发展不是同赛道上的加速,而是不同赛道上的变革,其复杂性和艰巨性超过了任何一次教育教学改革,这是一次教育的历史性、系统性变革。
在线教育可以高效集聚社会各地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全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最大限度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大规模在线教学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对于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在线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支持多终端应用等优势,能满足移动学习、无缝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教育需求???、共享、泛在的特点将更有利于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更有利于满足企业、社会、社区不同组织的学习需要;如果结合适当的国家资历框架和成果认证机制,可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顺畅衔接,构筑适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直通车和立交桥。
《瞭望东方周刊》:疫情的爆发加速了教育信息化进程,疫情防控期间为实现全国范围内“??尾煌QА?,教育部科技司重点做了哪些工作?这些措施具有哪些创新及亮点?
雷朝滋:2月6日和3月6日,以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先后印发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网络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保障网络安全平稳运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支持线上教学顺利展开。
具体工作还包括,统筹协调,加强对各地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工作指导。向各地广泛征集“??尾煌QА倍越逃畔⒒男枨蠼ㄒ?,汇总各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的云服务单位;进行分类指导,协调有关企业对国家平台和提出需求的7个省级平台给予重点保障。
多方联络,组织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从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工具软件等方面汇聚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免费提供地方使用,共收到95家企业积极响应,37家企业完成体系接入。
交流分享,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开密切合作。介绍中国教育系统应对疫情开展“??尾煌QА钡淖龇?,为各国“??尾煌QА碧峁┲泄桨?。我们组织专家团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布了《弹性教学手册——中国“??尾煌QА钡木椤贰堆9乇掌诩溲蛹抑鞫爸改?如何提升自主学习技能》,助力形成以“弹性教学”和“主动学习”为特征的新型教育形态。
2月17日,工作人员在管理维护清华大学在线教学平台 “雨课堂”(鞠焕宗/摄)
各方表现不错
《瞭望东方周刊》:截至目前,如何评价疫情以来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在校师生,在全国范围“??尾煌QА惫ぷ魍平械谋硐??
雷朝滋:这是一次伟大的社会实验,其顺利开展有赖于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近10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更是政府、学校、教育服务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充分彰显了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在教育部统一部署和安排下,各地迅速组织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做好线上教学工作:
统筹利用电视和网络平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面覆盖,保障各地各校学生学习需要;注重课程学习与防疫教育相结合;遵循在线学习规律,结合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需求差异,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习效果,努力防止传统课堂线上搬家,做好特殊人群的教育关爱与帮扶工作;用好本地资源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为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托底服务;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重要作用,集约化开展优质资源建设和在线教学指导工作;规范在线教学工作的实施,针对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及时调整规范在线教学行为,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总体上看,在线教学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临危受命”,体现出强大的支撑力,在确保各地学校防疫、教学两不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瞭望东方周刊》:此次疫情防控期间,从政府到企业、学校到教育服务机构,各方都在发力在线教育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何评价此次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教育企业发挥的作用?
雷朝滋:一大批互联网教育企业倾注了全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先进技术,为延期开学的学校师生免费提供课程资源、教学平台支撑、学习数据支持,为教师实施在线教学组织系列培训,开放各种在线教学工具,通过多种技术保障措施确保平台稳定运行等,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强大的技术实力。当然,一些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试色彩浓厚,主要以刷题为主,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存在偏差,还有些企业的工具软件和资源制作不够精良等等,亟需改进和提升。
中国还发布了“爱课程”和“学堂在线”两个在线教学国际平台,提供外文慕课服务,支持各国学习者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学习需求。
总体上,疫情既是危,也是机,一大批互联网教育企业在此次浪潮中成为新经济的重要力量,助推我国经济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将为未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暴露四方面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在这次全国网课实践期间,暴露出我国教育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和现状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给教育部门、在校师生会带来哪些挑战?
雷朝滋: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以来,经过十年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下还是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是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亟需完善升级。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美国在21世纪之初中小学校就已经实现百分之百联网,2008年美国公立学校生机比已达3:1,新加坡计划到2023年普及一人一终端(平板),而目前我国生机比约为10:1;韩国中小学每名教师终端数为1.5左右,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终端数量不到1台。其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地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突出,尤其是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山区网络接入还不普及且带宽较低,难以支撑信息化教学,特别是“三个课堂”等高带宽、低时延需求的应用。再次,学校网络教学环境还未完全实现提速增质,尽管网络和多媒体设备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无线校园和智能化教学终端设备的应用在城市学校才开始应用。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有足够支撑能力的全国性的教育专网,此项工作我们正在协调有关部门积极筹划推进中。
二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仍需进一步优化。大部分学校中,语、数、外三门主科数字资源占比较大,其他科目拥有完整配套资源的学校相对较少。教师对优质数字资源的获取渠道不畅通。现有公共资源服务平台提供的数字资源总量不少,但真正符合教师使用习惯、满足教学需求的优质资源的可获得性仍要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模式相对单一。教师最常使用的资源类型依然是PPT等通用型资源,较少的教师会使用专业学科教学工具,中小学教学中数字资源和软件工具的多样性依然不够,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融合不足,总体应用水平仍然不高。
三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需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集中在教师备授课和教研环节,信息技术尚未无缝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多样化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学科工具的应用上也有待加强,内容丰富性和工具专业性不够。提高应用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依然是“十四五”期间需要关注的主要目标。
四是教师信息素养依然有待提升。目前,我国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学科知识水平等方面的达标情况较好,但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上相对不足,信息素养差距更大。为此,需要建立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培养培训机制,信息素养提升应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种常态化、持续化的活动。
4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蒙古族学校四年级学生策耿(右)在家附近的戈壁上上网课(刘磊/摄)
教育新基建
《瞭望东方周刊》:后疫情时代,教育部有哪些宏观层面部署,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走上新阶段?
雷朝滋:在后疫情及疫情后时代,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推广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推进个性化学习。疫情过后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切实推进混合教学、在线教学常态化,以此促进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
将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放在优先位置,让混合教学、在线教学成为教师教学自觉运用的策略。教育部已经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各地正积极开展教师混合式教学培训,有效提升教师的在线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估的综合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后续,还将重点培养薄弱地区教师应用优质资源开展教学的方法与技能,帮助教师掌握应用技术改进教学和创新教学的基本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驱动的教育评价创新,尝试智能技术支撑的重大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尝试采用机考等方式,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业成绩、学习态度、人格发展等多维度综合性测评,将评价数据纳入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实现过程化评价与结果化评价相结合,发挥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效能。
改善提升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泛在交互的智能化教与学环境。教育部将根据这一形势,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开展教育专网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建成覆盖全国的快速、稳定、绿色、安全、可管可控的国家教育专用网络,通达各级各类学校和农村教学点,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构建适应未来教育的体制机制。在线教育在我国发展前景广阔,应该把握好“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在线教育发展的生态建设。
“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推动建成基于学习成效的资历框架制度,推广学分银行制度,实现线上线下学习成果认定与转化,提供一站式的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学分银行服务,使学习者获得的学分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打通学习者学业提升和职业晋升的堵点,连接人才立交桥上的断点,推进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构建。
《瞭望东方周刊》:随着5G、AI等“新基建”技术的普及,未来,技术如何驱动教育结构性变革创新?我国教育在未来将会呈现哪些新特征?
雷朝滋:我们重点是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角度去思考和探讨这个问题。随着国家“新基建”的规划和即将落地,应将教育作为5G、AI等新型技术率先应用的重要领域,通过先行先试、迭代完善,为新技术的升级优化和大规模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以此推动教育发生结构性的变革创新。疫情过后,因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未来教育必定朝着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协同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知识的获取将变得更加触手可及,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将得到更充分的保障,教育的发展将使知识的创造更加普及。同时,我们需要关注智能教育的普惠性,智能技术应当成为解决教育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方法,而不应使智能教育成为少数人的特权。记者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