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教育改进社发布的2019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指出,2019年,我国教育事业在减轻教师负担、明确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承担更多学前教育责任、人工智能发力推动教育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进。但受宏观经济社会变化影响,基层教育改进面临活力减弱、阻力加剧的困境。其中,四个不良倾向尤其值得关注。
倾向一:管理“一刀切”风气抬头,基层教育活力受束缚。
近年来行政控制力快速扩大而又未受到法治约束,教育管理权力趋向集中,“一刀切”的风气抬头,行政部门的单一性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多样性需求以及学校情况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凸显。如有的地方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必须经县级教育局长批准,类似做法削弱了学校和教师教学自主权,束缚了基层教育活力。
倾向二:增强普惠或引发幼儿园供给减少和短缺。
《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公办园“全国原则上达到50%”。目前,实现这一目标面临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财政性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2018年,全国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增长接近9%,但投入总平均值仍仅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4%多一点。
调查发现,为提高公办、普惠幼儿园的比例,有地方强制民办幼儿园转为公办园或普惠园。受此影响,一些民办园不得不降低收费,导致经费入不敷出,终至难以维持基本的运营而停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由于收费降低导致活动项目减少,难以满足小区居民的幼儿教育需求;一些地方为了提高公办普惠比例停止民办幼儿园的申办;政府认定的普惠园财政经费不到位……上述情况导致不少地方幼儿教育资源在数量上减少,质量上降低,内容和办园方式单一,出现幼儿园总供给减少和短缺,再现幼儿园50余人以上的大班额现象,“入园难入园贵”矛盾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
倾向三:部分基层学校经费到位困难,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2015年至201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分别为4.24%、4.22%、4.14%、4.02%,呈逐渐下降趋势。今年疫情使各地财政经费增长乏力,教育经费保障的压力和风险增大,基层担心一些地方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教育经费短缺。一些地方基层学校出现教育财政经费到位困难现象。
实地调查显示,在一些地方,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的教育专项支出进入县级财政专户后被统筹使用,未全额用于教育。有地方为了防止日后检查还要求学校签虚假的收款单。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拨付延迟,不少地方乡村学校经费使用需要教师垫付。因故挤占公用经费或经费超时不到位,难到位、难使用,受影响最大的是农村教育和基层幼儿园与学校。
倾向四:现代教育评价体系难发挥作用,诸多难题仍在发酵。
2019年,相关减负举措未得到家长普遍认可,原计划2018年和2019年加入新高考改革的多省份推迟进入,与破除“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相关的改革落实难。未能立就难以破,根子在于行政权力僭越了专业评价权力,使得专业的现代教育评价体系难以建立并发挥作用,教育治理能力和体系存在专业跛腿,确保评价权力相对独立运行是改进的起点。
总而言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很突出,教育改进亟需将依法治教与遵从规律办教育作为教育健全发展的双轨,建立可持续的良性教育生态。要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改善教育治理,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社会各办学主体,尊重并有效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自主权,真正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当事人有当事权;尊重学校和各类办学主体的办学自主权与选择权,充分释放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给民众更多的选择机会与权利,让民众更多参与教育决策。(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13期)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