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八旬的曲周县王庄村老支书王怀义,是个闲不住的人。
说他闲不住,是指他几十年来始终对新技术、新科技保持敏感,始终相信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能带着村民们一起致富。
在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结缘的46年里,从鏖战盐碱滩到黄淮??萍即蠡嵴?,从改变南粮北运到建设华北粮仓,从增产增收到绿色发展,王怀义是这段岁月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全村4000亩地,基本都是一洼一片、不连块的。一遇干旱、大雨,几乎寸草不生。一亩地能产100斤小麦都算多的,玉米比手指头长不了多少,碱得完全不能活……”1970年,从部队退役回到王庄的王怀义,看着凋敝的村庄、穷困的农民,心里着急。
“当时大家说,谁当书记谁丢人?!蓖趸骋逅?,我不怕丢人,村里人让我回来,我就好好干,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凭着在水利局工作过的经验,王怀义拿上铁锹锄头,自己挖沟治碱??上?,没有技术支撑、没有科学方案,一年到头还是白忙活了。
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一批农大老师来到曲周,开始了改土治碱的伟大工程。他们的首个实验点选在了距离王庄村两公里的张庄村。
看着邻村的盐碱被一点点治理,地里长出庄稼,王怀义坐不住了。他跑到张庄,找到了正在工作的辛德惠,要他也来王庄看看,治治这儿的盐碱地。
“中!张庄搞得差不多了,可以拓展下实验面积,也在王庄搞几百亩!”辛德惠一口应下来。
从1975年到1980年,王庄村开始了艰难的治碱之路。
一开始,王庄的农民有顾虑。按照农大老师的法子,第一步要平整土地。这里世世代代都是靠“淋小盐”为生,如果不从地上刮盐,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没了。
王怀义苦口婆心、反复动员,终于说服村民,规划出500亩土地。一年时间,这500亩土地就变了模样??吹铰逃陀偷穆竺绱拥叵伦瓿隼?,村民们的眼睛亮了。
当年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情形,王怀义至今难忘:“王庄一共7台拖拉机,就没有停下来的时候。专门成立了指挥部,挖渠的挖渠、打井的打井,只要把规划弄出来,一夜就能把渠挖好?!?/p>
1980年,王庄村的盐碱地得以全面治理,亩产由原来的100斤提高到800斤,百姓不但不再吃国家救济,还给国家上缴公粮16万斤。
“老师们本事真大!”提起农大老师,老百姓无不竖起大拇指。王怀义心里美得很,多亏当初自己主动跑过去找农大的老师们。
世纪之交,王庄百姓吃饱穿暖已不成问题。王怀义却有了新的烦心事:地里肥料上得不少,产量就是上不去。王怀义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是不是可以成立一个合作社,搞规模经营。
“当时就觉得机械化、规?;歉龇ㄗ?,但能不能搞,不大清楚?!贝沤孤?,2009年,王怀义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我去找农大的老师问问,让他们出出主意?!?/p>
“办合作社完全符合国家政策,你的想法很好,大胆干吧!”农大的老师们给王怀义吃了定心丸。
回到村里,王怀义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成立了500亩规模的合作社,统一管理,机械化耕种。两年下来,王怀义心里越来越敞亮:农业生产不能固步自封,必须往前看,必须跟着科技走!
而此时,第一所科技小院已经在白寨村建立,农大师生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随时解决农民的技术问题,效果显著。眼看着邻村的农作物产量又上了一个台阶,王怀义又坐不住了。
2011年,王怀义再次把农大师生请进了王庄。这一次,他希望科技小院能帮助村民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可小院建在哪儿呢?当时村里和合作社都没房,王怀义就把儿子的房子腾出来,将农大学生安置在自己家。
当年3月,22岁的中国农业大学学生黄志坚来到王怀义家,成了王庄科技小院的第一任“院长”,指导王庄农民科学种植。
通过监测土壤、环境、气候等,黄志坚发现了当地小麦产量不高的原因,提出推迟小麦水肥灌溉时间。
一开始,王庄的百姓接受不了,“多少年了,每年都是过了正月初五就浇地,现在这个毛头小子说让晚浇地,不信!”
好说歹说,王怀义帮着黄志坚说服村民,从合作社里拿出50亩地做实验。结果,晚浇地的村民当年小麦增产了很多。一下子,大家服了气。
“现在我们村对技术的接受度,比过去高多了。怎么播种、怎么施肥、怎么除杂草,农民口中的专业术语都特别准确?!蓖趸骋褰景恋厮?,王庄村农民出去后,个个都能当技术员!
几十年过去了,看着一片片小麦地、一排排新民居,看着村里人一点点富起来,作为见证者、参与者与推动者的王怀义心里清楚,今天农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的奉献,源于科技的力量,更源于当地农民观念的慢慢改变。
如今,王怀义早已不再是村支书,但为全村人操劳了一辈子的他,仍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
“今年引进了一些突尼斯石榴,准备试栽看看效果;找农大老师帮忙,在富硒农业上做点尝试;把生物质厂再开起来,把秸秆变废为宝……”王怀义笑着说,我们都是闲不住的人,只要有力气,就要在地里继续干下去,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农民对乡村的未来充满希望。(记者 丁雅诵 赵婀娜)
-
农奴翻身做主人 春风吹进巴吉村——听老支书讲过去的故事
73岁的达龙是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原村党支部书记,他说:“我的人生概括起来就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2019-03-28 17:38:45
-
李长庚:当一任村支书 想着几代人的事业
从“穷得叮当响”到挖煤矿实现小富,从“给煤矿贴封条”到“康必得治感冒,中西药结合疗效好”一语风行南北,从荒山秃岭到漫山遍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河北省沙河市栾卸村从一个“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穷山沟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8-10-05 17:16:43
-
49年党龄的老村支书走了,留下的却很多
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向村党总支递交了最后一份思想汇报和500元“特殊党费”。老支书还将眼角膜捐给了需要的人,同时将遗体供给皖南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2018-08-01 21:13:15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