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2月26日电 题:“管护多用心,种田少操心”——安徽合肥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见闻
新华社记者 陈先发、姜刚
已是寒冬,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一些农村,水利专业合作社成员仍在清理沟渠淤泥杂草,水利工程养护公司人员给涵闸除锈保养……
“你看,这个沟渠里的淤泥和杂草都被清理了,涵闸也有专人管护,我再不担心排水难了?!甭赝蚰钝卓诮鹜啄谝患遗┮倒旧砺勒裆缸盘锉叩墓登?,公司流转的1000亩地就要集中收割水稻了,亩产量预计1300多斤,今年是个丰收年!
变化来自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合肥市是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拥有众多大中小型水库、塘坝和泵站。但由于这些水利设施长期以来存在产权不清、管护责任不明等问题,大量小型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明显衰退,安全问题频发。合肥市水务局副局长陈富中说,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要改变“上面管不到、集体管不好、个人管不了”的局面,明晰权属、厘清责任成为改革的首要任务。2014年以来,合肥市对辖域内小型水利工程进行调查摸底和登记造册工作。按照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方式,对小型水利工程以国家、集体、个人等多种所有制形式逐一明确产权。按照受益主体落实水利工程管理使用权,并发放使用权证,签订管护责任书。
在庐江县白山镇,金沈村党委书记王春林出具了今年5月领到的关于“金大圩沟”的《安徽省小型水利工程使用权证》,里面详细列出了工程所在行政区域、工程具体位置、使用权人、所有权人、主要功能及受益范围等信息。
“以前没有明确权属,这些工程处于‘有人用、无人管、无钱管’的被动局面?!蓖醮毫炙?,现在权属明确了,村里管起来的“底气”足了,镇政府还与一家水利专业合作社签订了管护责任书,工程管护责任也清晰了,村民种田省心了。
坚持因地制宜,合肥市涌现出专业化管养分离模式等一批水利工程管护模式。肥西县选择32个单片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各类小型水利建设项目区作为管护创新试点,以基层水管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实行管养分离,成立项目区工程养护队,定期对管护范围内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专业管护。
记者走访肥西县花岗镇汪堰项目区、肥西县柿树岗乡中洋项目区等地发现,管护单位均是肥西县惠民水利工程养护有限公司。2014年,肥西县水务部门以分流人员和从在职人员中择优选聘年富力强、有一定水利工程管护经验共100余人组建这家公司,承担6个项目区的管护职责。
“截至目前,我们承接管护的小型水利工程项目超过5000处?!惫揪沓痰卤K?,渠道、桥涵等均有管护目标,如塘坝要求埂平坡整、无淤积,灌溉设施完好、效益明显。
政府购买建后管护服务模式、村集体与用水合作组织共同管理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管理模式……各地探索的管护模式受到农民欢迎。
在庐江县柯坦镇陈埠村的一处支渠旁,村民付斌说,过去这里被淤泥、杂草堵住,遇到插秧季节或干旱用水时,争水、抢水、吵架时有发生。两年前由水利专业合作社人员管护后,用水方便多了,“管护多用心,种田少操心!”
为加强管护,合肥市通过财政预算、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和社会资金投入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自2015年起每年安排市级专项维修养护补助资金2300万元。各县(市)财政也相应落实县级财政管护资金预算安排。
截至目前,合肥市共发展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组织1309个,管理人员6696人,管理面积343万亩,年筹集管护经费逾8000万元,发放“两证一书”(工程所有权证、使用权证和管护责任书)14.39万份。
记者了解,与改革前相比,合肥市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水平显著提高,做到了沟畅渠通、排灌自如、涵闸开启灵活、泵站运行安全,设施设备完好率达90%以上;管护项目工程安全得到保障、效益得到提升。
陈富中说,下一步该市将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提供持久保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