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需要帮助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
爱与奉献,是他们温暖社会的方式
他们可以是你,我
是每一个经过我们身边的平凡的人
第33个国际志愿者日
让我们把目光献给他们……
刘洋和刘希丹
长江源头,生命禁区,海拔4000米以上。
在这样的环境里捡拾垃圾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刘洋和刘希丹坚持了6年
“红房子”——中国第一座长江源头环境?;ふ?/p>
2012年,第一次作为志愿者来到“红房子”时
眼前的画面令他们惊愕:
很美的美景,很多的垃圾
志愿者正在捡拾垃圾
“比想象中艰苦”的工作没有吓退刘洋和刘希丹
在之后的6年时间里
他们和其他志愿者在长江源头共捡拾了60万件垃圾
30岁的刘洋和刘希丹也已从恋爱走向婚姻
志愿者通过制作的宣传画为当地牧民宣传“垃圾换食品”环保项目
2017年,青藏线沿线绿色驿站建设项目启动
刘洋放弃稳定的工作
以全职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
每搭建一个绿色驿站
至少需要9个人共同工作一个多星期
有一次,下雪导致送到驿站的物资迟了4天
三名志愿者靠4个土豆撑了下来
因为缺水,志愿者三个月都不能洗澡
工作人员装垃圾
就这样
刘洋和伙伴们在青藏公路沿线建起了数个绿色驿站
刘洋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长江源头,他们会一直守护下去
在湖南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有一群忙碌的红色身影
他们穿梭在门诊大厅、急诊大厅、住院病房
陪伴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患者和家属
69岁的陈秋娥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陈秋娥儿子患有遗传性出血性乙型血友病
俗称“玻璃人”
碰撞不得,不然就容易出血不止
2000年,陈秋娥的儿子在湘雅医院住院期间
得到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和照顾
陈秋娥所在的单位也为她发起了募捐
从那时起,她就一直想回报湘雅医院,回报社会
自2015年成为湘雅医院志愿者以来,
陈秋娥累计服务1360小时
无论是炎炎夏日,亦或寒冬腊月
只要医院有需要、患者有需要
她总是最快响应
43岁的儿子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无法长时间离开陈秋娥
但有一次,为了给一个无人照顾的湘西小女孩
买术前必吃药物
陈秋娥沿着湘雅路上的药房一家一家地找
直到晚上九点
回到家,看到挨饿的儿子她不禁自责
几天后
小女孩出院前特意找到陈秋娥
对她说:“谢谢您,陈奶奶
我想和您一起照个照片”。
那一刻,陈秋娥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
在浙江宁波鄞州区有这样祖孙三人
在爷爷林仲星的耳濡目染下
都成为了志愿者
清扫街道、楼道,慰问老兵,维持公共秩序
他们每天做着简单而平凡的事
感受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庞晓晓的家,在山东泰安
2015年,大学毕业后,怀着对教育的执着
他开始了农村偏远山区的支教之路
他的班上只有16名学生
因家长常年在外打工
这些孩子大多缺少陪伴,内心敏感
庞晓晓既当老师又当“父亲”
将知识和快乐“种”在每个学生心中
2018年5月,庞晓晓参加了湖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
成为将军完小的一名正式教师
留在大山,意味着责任
庞晓晓说,他愿意把孩子们沉甸甸的梦想背在肩上
据报道,全国志愿服务组织逾1.2万家
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汇集的实名志愿者已超过1亿人
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12亿小时
社会贡献超过180亿元人民币
让我们向温暖的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