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10月4日电 题:高原小镇“搬”来一家“商业综合体”
新华社记者韩曦乐、格桑边觉
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尺牍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角(9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强珍将顾客选购的酱油和盐放入塑料袋,一手递给对方,一手接过钱,微笑告别后,转头迎向另一个顾客,一系列动作非常熟练。
两年多前的一次搬迁,让58岁的强珍从牧民变成了“老板”。
在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尺牍镇农贸市场,58岁的村民强珍在整理水果(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强珍的家乡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丁青县,与青海相邻,处在藏北高原和横断山脉的过渡地带,山高谷深。过去半个多世纪,她的生活生产,只能围绕着牦牛和虫草。
由于紧挨那曲和玉树等优质产区,丁青的虫草在昌都首屈一指,老百姓政策外收入也以虫草为主。然而,虫草的行情“阴晴”不定,靠“天”吃饭的老百姓不免忧虑。
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强珍起初并不愿意离开故土?!肮业恼咝圆固?,再加上春天采虫草的收入,一年1万多元,当时已经觉得很好,搬迁反而不踏实?!鼻空渌?。
2018年初春,强珍拗不过家人,还是搬到了镇上的安置点。当地按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给迁入家庭分配房屋,强珍一家6口人,分到了150平方米的藏式双层小楼,这里水电有保障,交通也更便利。
在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尺牍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孩子们在玩耍(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但最终,是一座乡村“商业综合体”的出现,让她改变初衷。2018年底,作为尺牍镇易地搬迁配套产业,投资500万元的尺牍镇农畜产品物流中心建成,中心包括农贸市场和一家品牌超市。
市场面向搬迁户进行出租,强珍看准机会,租下一个10余平方米的摊位,做起了粮油生意。中心对接的指定供货商,根据摊位的需求定期发货,省去了强珍寻觅货源的烦恼和额外的交通成本。
如今,强珍的粮油店每月能赚1000多元,年收入翻了两番,达到4万元?!俺娌莸氖杖胍荒瓴蝗缫荒?,现在的市场,卖的都是乡亲们日常所需,收入不愁了?!鼻空渌?。
尺牍镇历来繁华,被称作“川藏北线”的317国道穿城而过,往西不远便是有名的“天险”——斜拉山。久而久之,街上涌现出大大小小的汽修店和餐馆,车流、人流量大。
4年前,吴先山从青海老家来到这里,开了个临街肉铺,向餐馆供肉。
以前卖肉的店不少,但大多分散在道路沿线,各自“分割”一个区域,竞争小,价格没有标准。农贸市场开业后,当地引导沿街的肉店、菜店搬了进来。
“现在老百姓能货比三家,商户压力就大了,一来二去价格更加合理,受益的最终是消费者?!背唠拐虻澄笔榧堑┰銮≈樗?。
“家里人越来越爱吃水果蔬菜,这里物美价廉、品种也多,我经常过来?!奔易?0公里外色扎乡的嘎措,每周都开车到这里买菜,嘎措深感市场竞争优化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
在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尺牍镇农贸市场,商贩在整理蔬菜(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强珍在安置点的邻居,30岁的热旦看到了就业的机会。搬来镇上第一年,他就考取了货车驾照,等待着机会的到来。后来,物流中心招聘司机,手握驾驶证的热旦如愿以偿。
这座小镇上建起的“商业综合体”,不仅提高了城镇人口聚集能力,还有效拉动了经济。
48岁的河南人涂立顺,8年前来到尺牍镇,在317国道由东往西刚进镇上的位置,开了家20平方米的小百货。当时,他觉得这里位置绝佳,是过路司机停留购物的首选。直到两年前,几百米外的农贸市场开业,涂立顺坐不住了。
他当机立断,下血本以每月4500元租下了“综合体”对面100平方米的商铺。这一看似冒险的操作,让他年利润增长了四成。
“尺牍镇农畜产品物流中心的出现,加快我们脱贫致富的脚步,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全镇的经济发展,易地搬迁的部分群众也摆脱‘等靠要’思想,看到了更多的机遇?!钡┰銮≈樗?。
目前,尺牍镇农畜产品物流中心已经带动当地及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76人,年人均增收超过800元。
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尺牍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角(9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