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7月15日电? 题:从永庆坊到湿地公园:珠三角探索城市建设的“民生新路”
新华社记者王攀、周颖、黄垚、林远
提及珠三角,很多人的印象是“世界工厂”、机器轰隆。然而,当下的珠三角,与“硬核”制造业相辉映的,是城市绿意盎然、文化活力四射的另一面。
在永庆坊,“微改造”让广州最完整的骑楼建筑群得以保留并迎来生机,粤剧曲艺、广彩、广绣等传统文化及民间工艺在此再放异彩;在深圳茅洲河燕罗湿地公园,居民龙舟竞渡、游客闲庭信步……
一片旧街区见证老城市新活力,一湾碧水显现新城市新生态。如今,珠三角正在用最拼的闯劲、最快的步子,为居民营造触手可及的幸福小康生活。
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永庆坊街景(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永庆坊:老旧街区在“微改造”中“活”起来
永庆坊所在的荔湾区恩宁路曾是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耙幌麓笥昃徒?,各种电线在空中如蛛网密布,环境真的很差?!备浇用裉阑萦⒒匾渌?。
是大刀阔斧推倒重建,还是精细化“微改造”?永庆坊面临抉择。
“大拆大建最简单。推平旧建筑,建一堆新的仿古建筑也就两三年的事,但历史的积淀就全没了?!惫阒菔欣笸迩〗ň侄兜餮性苯盎运?,为了留住城市历史风貌,永庆坊秉承修旧如旧的“微改造”理念,在保留原来岭南建筑民居的肌理基础上,引入现代元素,实现新旧融合。
2015年,当地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对永庆坊进行“微改造”,保留街巷原有空间和尺度,保持建筑原有外轮廓不变,对建筑实施立面更新、结构加固。
“在改善公共环境的同时,我们还引入文创、民宿等新业态,让沉寂的历史文化街区真正‘活’起来?!苯盎运?。
如今,走进永庆坊,青砖瓦房、琉璃窗下,粤剧曲艺、广彩、广绣等传统工艺与活字印刷文创产品等相映成趣,游客络绎不绝。岭南水乡的文化、市井气息再次回归。
重面子,更重里子。在对恩宁路片区改造过程中,雨污分流、拆除违建、“三线”下地等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民生举措也一一落地。
眼下,以永庆坊为示范,广州的老旧小区“微改造”正由试点带动全面,在恩宁路、沙面、白云山更多片区推广。
正在改造的广州永庆坊二期(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茅洲河:告别黑臭 湿地公园成“打卡点”
夏日的深圳,沿着茅洲河燕罗湿地公园行走,两岸草木茂盛、河水清澈,连片的浅滩湿地上,不时有白鹭飞过。
靓丽宜人的环境成果来之不易。
茅洲河干流全长41.61公里,流经深圳、东莞两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流域内工业企业、居住人口爆发式增长,使得入河污染物大大超过水环境容量。
茅洲河也成为珠三角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统计数据显示,4年前,茅洲河深圳流域日均污水产生总量超过百万吨,河水水质为劣V类。
住在茅洲河附近的73岁深圳居民黄耀棠说:“河水比墨水还黑,比石油还稠。住在附近,多年不敢开窗。路过河边,要捏着鼻子快快走过?!?/p>
2016年,深圳打响治水提质攻坚战,茅洲河成为整治重点。4年来,深圳累计投入1200亿元,统筹推进以茅洲河等为代表的重污染河流治理,并以此为牵引带动周边环境整体提升。
茅洲河治理需要精细活。宝安区燕罗街道办党工委书记高峻说,街道将河长职责划分为7个板块,建立责任体系制度。大家分工明确,河道垃圾谁处理、偷排污水谁处理,责任一目了然。
深圳市宝安区洪桥头社区党委书记洪伟江是洪桥头段河段长。他说,建污水管网,工作人员要挨家挨户解释、做工作,现在推行雨污分流,污水被收集起来,河流也更干净了。
经过几年治理,昔日的黑臭水已成为河清水美的新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来河畔绿道散步。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以茅洲河为代表,深圳159条黑臭水体已全部实现不黑不臭。
这是与永庆坊毗邻的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城央湿地:?;け旧硪彩歉咧柿糠⒄?/font>
距离广州城市地标广州塔不足5公里处,“藏着”一块生态宝地。占地面积约1100公顷的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绿树浓荫、鹭鸟翩飞。
海珠湿地的前身是万亩果园。20世纪80年代,在利益驱动下,“蚕食”果园进行经营开发的冲动强烈,果园面积从近4万亩萎缩到1万多亩。
2012年,当地探索出“只征不转”土地利用新机制,将万亩果园的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但不转变农用地性质,作为永久生态用地予以?;?。经过8年持续生态修复和环境再造,海珠湿地已成为广州的“绿心”。
如今,海珠湿地上百年果树重新挂果,鸟类从2012年的72种增加到177种,鹭鸟回归,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
海珠湿地周边地块寸土寸金。短期来看,这是一笔“损失”,但在广州市海珠区有关负责人看来,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け旧硪彩歉咧柿糠⒄沟挠τ兄?。
如今,利用良好生态环境汇聚资本、技术、人才、项目等经济发展要素,海珠湿地周边已吸引一大批新兴业态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入驻,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一段修旧如旧的历史文化街区、一湾重现清澈的绿水、一片城央湿地里的新发展……在珠三角,城市的发展从来不止于经济,不断变舒适的人居环境、普惠的生态产品,凝聚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深圳茅洲河景色(6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深圳茅洲河景色(6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广州海珠湿地的端午龙舟(2019年6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海珠湿地与广州城市地标广州塔遥相呼应(2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谢惠强 摄)
广州海珠湿地风光(2019年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