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最有力的支撑,最坚决的攀登——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题:最有力的支撑,最坚决的攀登——记录奋战在复工复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
新华社记者陈俊、褚晓亮、孟含琪
今年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9日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在各地迎战新冠肺炎疫情、加快复工复产的特殊时期,科技工作者发挥显著作用,他们争分夺秒攻关助力疫情防控,不断创新支持各行业复工复产,克服困难确保重大科研项目如期进行……
5月27日,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青年工程师进行盾构机检测试验。 新华社发(李佳仑 摄)
“时不我待,我们希望快点再快点”
加快建设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这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最强烈的声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的提案,是建设我国生物安全科学和产业创新中心。
两会期间,有关科技抗疫的声音引人关注。
战“疫”,不仅是人类与病毒在较量,也是科研与时间在赛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一批批科技工作者争分夺秒,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早一秒研发成功,就能早一秒检测诊断?!笔ハ嫔锟萍脊煞萦邢薰旧蒲а芯吭焊痹撼ち跫阉?,新冠肺炎疫情刚发生时,公司第一时间成立了抗击疫情应急专项小组,瞄准快速、简便、高通量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攻关研发。
刘佳说,那段时间小组成员每天都在实验室和办公室连轴转,累了趴在桌上睡一会儿,饿了吃泡面。在研发人员的努力下,从产品研发成功到获得国家药监局应急注册审批,用时不到20天。目前公司研制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已供往国内外疫情防控一线使用。
紧迫感,这是多位为抗击疫情坚守研发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表达最多的感受。
“每多生产一台呼吸机,就能为生命多争取一点时间?!币咔榉⑸?,沈阳迈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陈少纯向供货商提前下了两年的高流量氧疗设备备品备件订单。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设备效率……仅40天就为全国提供了3200余台高流量湿化仪和医用无创呼吸机,一个月拼出一年的产量。
“每多检测一份样品,就能为早日战胜疫情多一份数据支撑?!泵娑砸咔?,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李连峰等11位“80后”博士临危受命,他们组成新冠肺炎临床样本检测团队。半个多月内,11人吃住在研究所,完成了4000余份样品检测任务。
“通宵经常有,熬大夜是常态。但疫情期间,时不我待,我们希望快点再快点?!蓖哦映稍崩盍逅?。
4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 新华社发
“大招”频出,科技成支持复工复产的“定心丸”
复工复产在全国有序推进,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有力支撑。
在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车间内,智能化的生产线上正在生产聚丙烯熔喷专用料。疫情期间,口罩需求猛增,其主要原材料熔喷无纺布变得紧俏。聚丙烯熔喷专用料则是制备熔喷无纺布的核心材料,一段时间内更是供不应求,如果断供,将直接导致多家口罩企业停产……
制备聚丙烯熔喷专用料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内少数企业手中。为了解决供不应求的难题,中国石油集团高级技术专家、辽阳石化公司研究院院长王健接下“军令状”,立即组织20多人的技术团队开展制备聚丙烯熔喷专用料的研发攻关。采购原料,反复测试配方,不断优化配比……攻关关键阶段,配方组几名成员有时每天睡不到5个小时就要返回实验室。经过上百次测试,团队以最快速度将制备聚丙烯熔喷专用料的核心技术研发成功,于3月30日迅速投入生产,聚丙烯熔喷专用料年产可达2000吨,让许多下游的熔喷无纺布生产线乃至口罩厂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长沙第一产业园里,在一片欢呼声中,研发技术员范瑞强团队成功完成了盾构机气垫舱保压试验。
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速度依赖盾构机等重大装备。随着复工复产推进,为了不让盾构机研发影响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进程,团队24小时不停工,有条不紊地完成2000多道盾构机研发程序。该新型盾构机预计于6月完成验收,用于杭州艮山东路过江隧道施工。
创新无处不在。疫情发生后,一些科技工作者的智慧成果让复工复产的效率更高。
前往北京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红旗工厂高级技师齐嵩宇反复在工厂里穿梭,测试调修设备,提前把工作安排好。作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他在企业主要承??萍即葱鹿ぷ?。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里,他展示了近期成果:8种监测不同性能的传感装置可自动化诊断制造设备运行情况,实现智能化预测性维修?;褂性冻藺R维修技术支持系统,当制造设备出现问题时,即使维修人员不在故障现场,也能“身临其境”进行有效指导。
迎难而上,重大航天项目精益求精迎接“大考”
“经多方评估,‘天琴一号’六大技术在轨验证全部通过,即将进入拓展实验阶段?!弊魑占湟Σㄌ讲狻疤烨偌苹笔紫蒲Ъ?,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院士传递了这样的好消息。
去年年底“天琴一号”发射升空后,团队成员除了需要破解技术难题外,还要迎接疫情的挑战。中山大学天琴中心副主任叶贤基说,出于任务需求,今年1月,部分成员在武汉工作。疫情发生后,这批成员行动受限,一些科研工作被迫延误。
面对困难,团队表现出更加昂扬的斗志。给卫星发送指令延迟了,抢时间弥补操作,大家相互补充工作,确保不出现“卡壳”……5月21日,“天琴一号”圆满完成半年在轨任务,捷报频传,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面向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高精度惯性基准技术的国家。
点火指令下达,火箭脱离发射台升空……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胖五”直入长空,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成功发射。
“胖五”火箭箭体的特控电缆由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张公卓拿着细小的电缆对记者说,特种电缆要适应强大的破坏力、高温等苛刻的环境。为了确保其准确性,疫情期间,研发人员不断深入现场,无数次进行验证。
当张公卓等人分享“胖五”成功升空的喜悦时,还有一群科技工作者正对火星探测器进行调试。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姬琪刚从海南省文昌市出差回来,他在那里完成了火星探测器的相关测试工作。
并不是没有过害怕和担心。疫情发生时,姬琪一直在文昌市,妻子怀孕6个月,家人也惦记他的安全。但任务都是倒排工期的,缺少一个人、耽误一小时,整个项目都会受影响。
“我们多做一点,在一些技术上我国就有望早一天从‘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蔽鞑卮笱в钪嫦呓逃恐氐闶笛槭页N窀敝魅纬绿炻凰?。(参与采写:谢樱、王炳坤、董瑞丰、王建、马晓澄、闫睿、何磊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