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 题:2020年脱贫攻坚一线奋斗者的向往与祝福
新华社记者
新年的钟声,成为冲刺全面小康的号角。
从“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从沃野千里的中原大地到山高峡深的西南边陲……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处处涌动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潮。
听,新春里的小康之声已经响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脚步越来越近!
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村民左秀发(右二)和妻子彭冬莲(右一)把米果和糍粑分发给家人、邻居和游客品尝(1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开年即冲刺——用奋斗姿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大年初一,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干净整洁的石板路绵亘蜿蜒,白墙黛瓦的客家小楼前挂起大红灯笼,洋溢着新春的喜庆。
一大早,昔日的贫困户左秀发就起来,将自家开的农家乐里外打扫一新。
山高路远、土地贫瘠,神山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2015年,全村54户231人,贫困户占21户5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2%。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巴松村的藏族群众弹奏民族乐器,迎接新年(1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脱贫攻坚战鼓擂响,穷山沟开始换新颜——
蜿蜒的山路变成黝黑的柏油路,危旧土坯房变身修葺一新的客家民居,村前村后种上黄桃、茶叶,村里建起停车场、旅游公厕、污水处理设施,农家乐与八角楼、黄洋界等景点串成旅游精品线路……
昔日的小山村成为江西省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村民在购买年货(1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珮然 摄
借着精准扶贫的东风,左秀发的大儿子开起了农家乐,在外打工的小儿子也回来帮衬家里?!跋衷?,家里一年收入近20万元,不仅脱了贫,还买房买车啦!”左秀发朗声笑道。
“如今,村里很多人都吃上了‘旅游饭’?!鄙裆酱宕逯榕碚寡羲?,2019年,神山村游客数量达32万人次,同比增长14%,村里80%的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井冈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但过去当地旅游集中在一些红色景点,对群众脱贫带动有限。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一大批贫困山村的面貌得到改善,发展起乡村旅游,推动当地从景区旅游转向全域旅游。
俯瞰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巴坡村拉王夺村民小组(1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敏 摄
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说,2019年,井冈山被评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当地将继续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以全域旅游带动全面小康。
新年伊始,神山村又忙碌起来。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我们要鼓足劲冲刺?!迸碚寡羲?,春节后不久,村里投资上千万元的乡村振兴研学基地就要开业了,村里的游客会越来越多,乡亲们也会很快过上小康生活的!
在河南省兰考县徐场村,乐器匠人徐文献的儿子徐孟辉在自家乐器作坊内为古筝半成品上漆(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脱贫不止步——向着更加美好生活迈进
脱贫重在兴业,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让一家一户的脱贫变成贫困村群众奔向共同富裕的接力赛。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藏族小伙次仁格旦家格外热闹。热腾腾的藏式火锅旁,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和他们一家围坐在一起。美餐过半,家里老人拿起墙上的扎念琴唱起藏族民歌?!奥奕鞯吕?!”天南海北的乡音笑语,回荡在珠峰脚下这间温暖的客栈里。
在河南省兰考县徐场村,琴师徐冰(左)在家中与来自美国的古琴爱好者切磋琴技(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扎西宗乡是距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最近的一个行政乡。次仁格旦家所在的巴松村,是前往珠峰大本营的必经之地。13年前,次仁格旦的妈妈在自家小屋里开了全村第一家茶馆。
珠峰旅游业日益兴旺,小小的茶馆已容不下纷至沓来的游人。次仁格旦家在街对面新盖了一座二层民宿小客栈,在楼顶天台能远眺珠峰日出日落,很快便成了珠峰脚下的网红打卡地。
“村里人看到搞旅游能致富,开客栈的越来越多?!痹H伟退纱逯Р渴榧堑?7岁老人多吉说。2014年,村里客栈只有2家,今年年初,增加到16家。旺季时,次仁格旦家的客栈经常住不下,只好介绍到邻居家去。
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村民左秀发(右)向来村里旅游的游客介绍自家用毛竹制作的笔筒(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除了客栈,村里还在珠峰游客营地经营了4顶游客帐篷,租金成为村集体的财富?!毕秩未逯Р渴榧前蜕K?,如今,加上珠峰旅游和登山季期间其他集体收入,有20多万元可以用来给全村人分红。
2017年,巴松村1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全村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随着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开展,村里的一栋栋新房也在去年年底动工。今年春风再临珠峰脚下之时,许多巴松村的村民将搬入新居。
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村民左秀发(左二)和小儿子左春仁(右一)一起打糍粑(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精神永流传——续写新时代脱贫攻坚传奇
脱贫攻坚要圆满收官,离不开“一个都不能少”的执着,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更需要与时俱进的探索。
“2019年,卖了1000多台古筝,净挣30多万块钱?!贝竽瓿跻?,河南省兰考县徐场村,乐器匠人徐文献一家终于有闲暇盘点过去一年的收获。
?。茨昵?,干了30余年木工活的他终于圆了自己开乐器作坊的梦,让全家脱了贫。瞅着生意越做越红火,64岁的老人怎么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我们家能脱贫,得感谢栽泡桐的焦书记,更得感谢新时代党的扶贫好政策?!?/p>
河南中州民族乐器有限公司员工在车间搬运古筝半成品(1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为治风沙,50多年前,时任县委书记焦裕禄在兰考栽起泡桐。斯人已逝,泡桐成林。如今,当地不仅风沙不再,还依托泡桐发展起制乐器的脱贫产业。
“兰考泡桐纹路清晰美观,是制作民族乐器的上佳音板材料?!焙幽现兄菝褡謇制饔邢薰咀芫泶っ袼?。他的父亲代士永被称为兰考民族乐器第一人,他们父子两代人十余年苦心经营,带出了一批乐器匠人。
徐文献就是其中之一。学会技术后,他也曾想过单干,但苦于没本钱,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因妻子患病还成了贫困户。2015年,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徐文献家申请了10万元扶贫贷款,建起了乐器作坊,当年就挣了8万多块钱脱了贫。
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巴松村,当地群众和游客一起跳起民族舞蹈,迎接新年(1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村委会主任徐永顺说,如今,村里104户村民中有86家制作、经营民族乐器,带动周边约600人就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超过1亿元。
一棵树,承载了一股劲,改变了一个县,富裕了一代人。半个多世纪中,泡桐树更替了四五茬,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兰考人民的斗志。徐永顺说,新的一年,他想改变村里一户一品牌的现状,进一步打响兰考乐器品牌,带动更多村民奔小康。
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巴松村,当地群众和游客一起跳起民族舞蹈,迎接新年(1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小康不掉队——画好民族共同富?!巴脑病?/font>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瑞雪兆丰年。春节前夕,独龙江乡降下了10年不遇的强降雪。临近中午,阳光穿过银装素裹的河谷,洒满巴坡村一幢幢农家小楼。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巴坡村拉王夺村民小组一场热闹的火塘会在“幸福不忘共产党”的独龙语歌声中落下帷幕。外出学习职业技能、务工返乡的“90后”、“00后”们和长辈们围坐在火塘旁,分享外出见闻。
“有机会大家都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大城市?!痹谥楹4蚬さ母咝禄统鍪只け裁强闯鞘懈呗ゴ笙玫恼掌??!霸谀潜叩愕闶只湍芡ü饴袈虻礁髦稚钣闷?,都不用出门?!?/p>
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巴坡村委会副主任木秋云(右二)召开“火塘会”,邀请长期外出务工返乡的年轻人分享所见所闻,畅谈家乡变化(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珮然 摄
仅有7000多人的独龙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当地自然条件恶劣,一直是全国最为贫穷的地区之一。2018年底,独龙江乡6个行政村整体脱贫,独龙族“一跃千年”实现整族脱贫。
依托东西扶贫协作,巴坡村先后组织10位村民到珠海务工,包括高新华在内目前仍有4位村民在珠海务工,每户年均增收工资性收入3万多元。
“脱贫成果来之不易,要不断巩固?!卑推麓逦岣敝魅文厩镌扑?,让外出返乡的年轻人给村民分享见闻的“火塘会”会经???,鼓励更多青壮年外出闯荡,让从过去的“输血式”扶贫变“造血式”脱贫。
围坐着火塘的村民,唱起了村民高礼生填词谱曲的《幸福不忘共产党》:“路通到独龙江,公路弯弯绕雪山,汽车进来喜洋洋,独龙人民笑开颜。啊哟啦哟,党的政策就是好,幸福不忘共产党……”(记者郭强、王沁鸥、韩朝阳、赵珮然、彭韵佳、侯捷、孙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