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夸大功效、违规宣传——美白市场的“招黑”之举-新华网
新华网 > 时尚 > 正文
2024 09/11 09:16:39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夸大功效、违规宣传——美白市场的“招黑”之举

字体: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因此美白、祛斑类化妆品一直颇受消费者的关注和欢迎,各类美白、祛斑产品也是层出不穷。然而,化妆品企业在不断推陈出新同时,一些乱象也频频出现,比如夸大功效、违规宣传等。

夸大宣传吸引顾客

近年来,美白化妆品市场快速增长。2024年上半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美白功效产品销售额达到545.2亿元,同比增长12.65%,占整个化妆品市场份额的11.5%。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美白产品,涵盖了美白精华、乳液、面霜、面膜以及物理遮盖的底妆类产品。

化妆品经销商陈凯对记者说,目前随着消费者对美白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美白产品也出现了“内卷”,无论知名品牌还是新生品牌,都纷纷推出美白产品,同时还不断扩展细分市场,推出针对不同肤质的美白产品。

与此同时,美白市场上也有一些“敢于承诺”的神奇产品,打出“7天可以见效”“96.7%消退黄气”“98.69%淡退色斑”“白的发光”等宣传语,看上去令人心动,能快速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实并无科学依据。

天生肤色深也能变白?长出来的斑涂涂抹抹几天后就能去掉?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消费者都有这样的困惑。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顾问、博士研究生导师刘玮对记者分析说,肤色深浅和黑色素含量有关。如果黑色素合成多了或者黑色素细胞的活性高了,肤色看上去就会深。还有一种叫酪氨酸酶的氧化酶,如果这种酶活性高了,会促使黑色素合成增加,容易出现色斑如黄褐斑等。通过使用一些添加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成分,可以减少黑色素合成,达到祛斑或者美白效果。

那么,可以快速让皮肤变白吗?刘玮表示,皮肤的代谢周期为28天,一般来说,外用的产品要一个月左右才会有明显的效果,而且肤色只可以被适度变白一些。

然而,记者在网上销售平台看到,“快速美白”“七日白”“医学美白”“灯泡白”等宣传用语屡见不鲜。例如一款宣传为新加坡进口的美白面霜“NING光感焕白淡斑霜”,该款产品宣传页醒目地注明“斑点面积43.7%;黑色素含量-39.2%;光泽度+ 56.8%”。然而产品宣传语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写着:“数据源自NING实验室内部人员测试,实际效果因人而异。”

陈凯对记者说:“在我看来,市场上不少产品的宣传语都有‘水分’,美白市场竞争激烈,夸大功效是为了吸引消费者,有吸引力的宣传语可以促使消费者购买。夸大宣传主要是两类,一类是针对效果明显,一类是针对起效时间快。”

美白功效不能乱讲

产品是不是有美白功效、能不能在市场上宣称美白效果,要看有没有资质。

《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明确了美白化妆品属于特殊化妆品范畴并实行注册管理。根据《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规定,自2022年1月1日起,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申请特殊化妆品注册或者进行普通化妆品备案的,应当依据《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的要求对化妆品的功效宣称进行评价,并在国家药监局指定的专门网站上传产品功效宣称依据的摘要。2023年9月1日起实施的《化妆品网络经营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平台内化妆品经营者应当在其经营活动主页面全面、真实、准确、清晰、及时披露与注册或者备案资料一致的化妆品标签等信息。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对化妆品功效的宣传管理十分重视。

陈凯表示,特殊化妆品销售必须备案、注册后才能取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特殊化妆品批准文号,这在业内被称为“特字号”产品。如2021年批准的国产美白类产品为“国妆特字G2021××××”,进口产品为“国妆特进字J2021××××”。是否取得相关资质可以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或“化妆品监管”APP核对产品注册信息与实际标签标注的信息的一致性。

但是,就有一些企业罔顾相关规定,在没有取得特殊化妆品批准文号的情况下大肆宣称产品可以起到美白效果。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关键词“美白产品”,看到有的化妆品在商品介绍中就标明了“特殊用途化妆品”或“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但有的标注了“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的商品却在详细介绍中打起了擦边球,玩起了文字游戏。

记者看到,一些产品没有取得特殊化妆品批准文号,就用各种证书、奖项来替代,试图通过难以核实的信息误导消费者购买。例如一款名叫NING377的产品宣称可以美白祛斑,在详情介绍中,商家展示了多个国际认证、认可、安全有效的证书,宣传语也写明“祛得快、全脸白、预防斑”,但当记者询问客服是否取得特殊化妆品批准文号时,客服先告知“有”,随后又说产品不在手边,不能将相应的批准文号展示给记者。

此外,记者还发现一些没有取得特殊化妆品产品批准文号的产品会使用一些概念性词语暗示消费者产品具有美白效果,如“祛黄”“祛暗沉”“皮肤光亮”等。采访中一位消费者表示:“一款名为雅恒光净透精华液的普通化妆品,在产品介绍中提到‘暗沉堆积、没气色;肤色不均、遮不住;停用返黄、不持久’的同时,打出自己的产品‘真人实测14天焕亮匀净’的宣传语……这些词语没有提到美白,但又无处不透着用了皮肤就会变白,变得有光泽。”

客服回复无法提供相关信息。资料图片

成分增加并非好事

现在一些化妆品企业推出高含量美白成分的产品吸引消费者,但事实上,任何一种美白成分都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话很可能给皮肤带来伤害。

刘玮对记者说,在化妆品行业里面,能够起到祛斑美白效果的原料有不少,企业也可以自己研发新的美白原料,但都要经过功效试验、人体试验、备案、注册、批准才能使用。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美白原料的清单,这个清单不容易拉出来,因为要把一种物质认定具有美白功效,就需要摸清楚该成分最低的起效浓度、最高的安全浓度。

比如最常见的美白成分熊果苷,该成分的添加效浓上限为10%,企业用的比较多的是5%到10%之间。一旦超过10%就会对皮肤有刺激性,低于1%则没作用。

在普通化妆品中添加美白成分则会给使用者带来风险。陈凯说,有一种美白成分被称为377(苯乙基间苯二酚),该原料是2012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化妆品新原料,批准的唯一使用目的是“美白肌肤,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黑色素的形成”。这种成分的美白效果比较好,因此一些普通化妆品也添加该成分。这一违规添加的做法两年前就被国家药监局叫停,但现在仍有企业违规添加。

记者在电商平台看到,AromatHerbs海外旗舰店一款进口377美白精华,在产品介绍中提到添加“美白因子377”“持证淡斑”。但当记者在网上询问客服“持证淡斑”中的证指的是什么证时,客服向记者展示了3张国外有关机构的证书。记者询问是否有特殊化妆品批准文号,客服回答:“对应信息我们都提交给平台,客服这边暂时没有这些信息,公司是保密的。”这样的回答不禁让人疑惑,按照有关规定,批准文号必须标注在产品上,何来的保密呢?

如今,消费者对美白化妆品的消费热情高涨,市场也处在稳步快速增长时期。然而当消费者被虚假宣传、低质产品所伤害,那么,市场的春天很可能会演变成冬天。保护消费者,其实也是保护企业、保护市场。(记者李燕京)

【纠错】 【责任编辑:纪校玲】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